《包拯》七年级语文教案
作为一名教职工,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,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,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?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《包拯》七年级语文教案,仅供参考,大家一起来看看吧。
教学目标
知识和能力
1、自学研讨,掌握本课的生字。
2、准确、生动地复述课文。
3、帮助学生树立要立志做大事,不立志做大官的思想。
树立“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”的高尚思想。
教学重、难点及教学突破
重点
学习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
难点
文言词句的分析讲解。联系背景评价包拯这一形象。
教学突破
通过小组讨论,教师引导,结合课下注释自主将文言文变成自己的话通译下来;引入学生平时看电视书刊以及传说中了解的包拯的故事,互相讲述,教师及时给予合理评价。
教学准备
有关字词、文言方面的投影片,课文朗读带。学生搜集有关包拯的故事。
教学步骤
第一课时
一、 导入
1、电视台曾热播过电视剧《包青天》,哪位同学能在此展示自己的音乐才能,唱唱《包青天》的主题曲,哪位同学又能根据本部电视剧的情节对包青天做简明扼要地评价。(教师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奖励)
2、这些故事都是编导们演绎的,与历史有一定差距,今天我们来看看史学家是怎样记述这一 ……此处隐藏3001个字……抗志贵孤洁”,为“理学之真者”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,清初实行的是低俸禄制度,官僚待遇非常菲薄,要做清官,就意味着要过清贫的生活,于成龙官至总督,每天还以青菜为食,致有“于青菜”之名。陆陇其虽为知县,仍“与妻同驾小舟,惟有图书数卷,其妻织机一张而已”。对这些官僚来说,没有坚定的信念,没有“先天下之忧而忧”的崇高境界,是无法承受这种艰苦生活的。
陈瑸是广东海康人,康熙三十三年进士,初授福建古田知县,继任台湾知县。他有一句为官名言:“贪不在多,一二非分钱,便如千百万。”这话颇有防微杜渐之意,实可供后来者咀嚼再三。在古田、台湾任上,即以“廉能著称,舆情悦服”,因此被破格提拔为偏沅巡抚。初任巡抚时,他就将横役累民的湘潭知县和长沙知府革职查办。继而又上疏言及关乎民生的十件大事,包括“禁加耗以苏民困”、“禁酷刑以重民命”、“粜积谷以济民食”、“置社仓以从民便”、“崇节俭以惜民财”、“禁馈送以肃官箴”等,款款击中时弊,并躬行实践,赢得各方赞誉。更有可称者,陈瑸死后,留下遗书,将自己应用而未用的“衙门公费银”解交国库,“以尽未尽之心”。康熙帝叹曰:“陈瑸居官甚优,操守极清。朕亦见有清官,然如伊者,朕实未见,即从古清臣,亦未必有如伊者!”(《清史列传·陈瑸传)又据史载,陈瑸一人为官在外“几二十年,未尝挈眷属、延幕宾,公子旷隔数千里,力不能具舟车一往省视。仆从一二人,官厨以瓜蔬为恒膳,其清苦有为人情所万不能堪者,公晏然安之,终其身不少更变”。对于一个封建官僚来说,把“清廉”挂在嘴边或者偶尔作作样子,借以欺上瞒下,也许是常事,但像陈瑸这样身处官场而能始终保持清苦本色恐怕真的不太容易。陈瑸虽未得“第一清官”之御封,但其清廉的操守已远非张伯行所能比,更何况他不但是清官而且还是干吏呢?!